王英歌认为,在RCEP框架下,关税和非关税成本下降给光伏行业带来的巨大利好,将有力推动落实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以及实现各国碳中和的承诺。
在组件领域,东方日升今年8月曾在行业会议上提到,公司210尺寸组件的量产没有问题,下一步将根据市场情况快速扩充产能,并在义乌和滁州进行相关规划及实施。2019年末,中环股份一则量产210大尺寸硅片技术的消息直接将210技术推热,后者逐步被业界公认为未来重要趋势随着硅片尺寸的增加,单片硅片产出的电池功率由原先的6.2W提升至10W;封装组件的功率也由原来的400W提升至600W+;在系统端可减少支架、逆变器、电缆等成本。
该人士谈到,210组件的赢面首先在功率差距166尺寸电池目前封装高功率组件是450W,而210的功率组件的最大功率可达到660W以上。趋势使然,近年来,光伏上下游巨头,从硅片、组件到电池片环节,纷纷布局于其中。据当时披露,东方日升对210产品的产能目标是3GW, 2021年有15GW的扩产(最终数字以公告为准)。上述投资额合计150亿元。电池领域,巨头爱旭集团在今年率先量产了210大尺寸电池。
天合光能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确认,210组件的产能目标确实比我们招股说明书公布的更大一些,我们的布局更快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就210推广加速培养供应链,使210产业链迅速成熟并壮大。其中210系列的产能随之加码。一直以来,电池片环节就负担着光伏产业链将本增效的主要职责,行业内的技术迭代也多发生在电池片环节。
大部分电池转换效率不够,不利于下游光伏发电成本控制。因此,2021年硅料总体增量有限。不过,目前来看,不单是硅料将出现供需紧平衡的问题,在整体光伏电池可能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某些型号的电池却面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2020年3月5日,国家能源局《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国内光伏平价上网的时代已经来临。
因此,光伏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均主动顺应行业趋势,开始布局大尺寸产能硅片环节,隆基、中环从去年开始发布大尺寸硅片,大尺寸潮流正式开启;电池环节、组件环节各大厂商纷纷投入大尺寸产品的产能。根据预测,2021年的硅片需求量为56.5万吨,硅料总体供给缺口为1.5万吨。
至少三年以内,PERC电池技术都将是市场的主流技术,一业内专家表示。据了解,大尺寸硅片的降本增速明显。一业内人士认为,在2021年终端市场大尺寸、高效化需求预期下,这将有助于拉动高品质硅料需求持续增长,高纯单晶用料市场将维持紧平衡状态。未来几年,大硅片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事实上,今年以来通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频繁,而硅料供应也自然成为合作焦点。预计到2025年左右,类比于过去三年单晶对多晶的替代,HJT将完成对PERC的全面替代。最近一年多来,一体化企业基于下游客户资源的优势,加大上游电池、硅片产能扩张,某种程度上对公司电池片的出货和盈利带来了影响。无独有偶,11月17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将与天合光能(20.400, 0.00,0.00%)合作,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并投资四个光伏产业链项目,合计投资额150亿元。
根据通威规划,21年底通威将达到11.5-15万吨多晶硅产能,此次10.18万吨合作将占通威70%的产能。此次通威和天合的合作,通过扩展硅片产能,能够提升各环节市占率,提高对全产业链的控制力。
因此,相当一部分产能需要进行替换,实际产能较为紧张为什么这么说?事实摆在那儿,因为这些产业都是人家先干的,而且都是发达国家先干的,15年前我们的电池组件的产量只是日本的1/5,我们的产量排在日本、美国,排在欧洲后头,但是后来我们一步一步地大家拼搏奋斗,最后战胜它们,把市场从它们那里拿过来了,我们变成了世界第一。
特别是我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我们国家给予的一些电价的补贴,这些补贴从今天来看,看上去它是扩大内需,本质上它是让我们快速降低成本。所以我们的潜力和我们实际做的工作都体现在这里面了。十年前,一场盛世泡沫让光伏产业饿殍遍野。这样下来以后,一个我们转换效率提升了,再一个成本也下来了,更有利于我们扩大内需了。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通过学习、模仿、借鉴,最终走向了自主创造、创新。从这一种产业链的支撑来讲,光伏发电输出的等效的这种电力能源,如果用在我们的电动汽车,我们知道汽车占能源当中的消耗占我们石油消耗量的70%以上,如果我们以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的成本和内燃汽车烧汽油烧柴油的这种成本相比的话,我们现在实际上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成本只有用油的1/3到1/4。
更重要的是,一方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看好,另一方面是对我们光伏产业发展的看好。大家都看到了光伏,我们技术的进步,有我们努力的部分,但是所有的光伏行业应该看到这一点,由于我们光伏产业的蓬勃兴起,全世界的光伏创新的团队都为中国产业在服务。
央视《对话》栏目嘉宾阵容: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高纪凡 天合光能董事长钟宝申 隆基股份董事长曹仁贤 阳光电源董事长李俊峰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勃华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洪才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嘉宾发言摘录: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老的行业是解决我们吃的绿色能源,新的行业是解决我们用的绿色能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行业有巨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大家去投资、去努力。总书记这次表态,又一次向全世界发布这种冲锋令,全人类齐步跨进可再生能源、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能源网根据网络及视频整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整个产业受核心原材料的制约极其明显。
2008-2010年,欧美日韩对整个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工艺包、数据、专利等等,对此进行严格的保护。扩大国内市场和成本下降以及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相互协同关系。这个里面又给我们这些创新的企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兴奋。从海外市场开拓来讲,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就让它感觉到用你的产品,它得到的好处最多,如果不用它就吃亏了,我认为这是你拓展海外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第二点就是本地化,那就是说,我们在给海外市场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加贴近它的市场,大家能够有更多的共鸣。
有人说光伏产业的世界第一名不副实,我认为这个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光伏产业拼搏出来的,而不是人家让出来的。这个发展非常快,以前在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最高转换效率纪录里边见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但是这几年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已经有19项纪录了,而且我们有4项至今还在保持着。
就拿切片来讲,中国是从2009年开始会做切方机,这个我也是参与者,因为在2006年,我就牵头成立了大连连城数控,就是看到了这种太阳能光伏的蓬勃发展。就是你自己强大了,你是真正这个市场的主宰,如果你不是这个市场主宰的时候,你就没有这种机会。
内需的扩大,实际上就是我们企业创新、自主能力提升一个交错的过程。我们装备全部依靠海外的一个现实,我们希望取得突破。
我们现在主流的企业电池转换效率已经在22.4%-22.5%,领先企业已经接近了23%。道义上、经济上、产业发展上、内循环、外循环上,可以说都是很多很多的加分项。7月21日,通威股份市值突破1000亿;10月9日,隆基股份市值超过3000亿;阳光电源的股票则数次涨停,上周五(11月20日)市值报收665亿;天合光能在6月10日登陆科创板后,各种布局突飞猛进,上周五(11月20日)总市值报收421亿。所以进入光伏领域之后,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光伏产业,整个光伏制造从硅料、硅棒、硅片到最后电池组件全盘进口设备。
所以我的体会就是中国的技术创新,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越来越活跃了,是历史上最活跃的几年,特别是最近的两年,基本上这几年,我们每年的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都以0.3-0.5个百分点来提升。时至今日,隆基、通威、天合和阳光电源都已成为行业龙头。
这十年深刻吸取了我们三头在外的教训,当三头在外的时候,我们是什么都是受制于别人。过去的两年到三年,我们每年非化石能源增加1到1.5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如果我们稍微积极一点的态度,很有可能每年会增长1.5到2个百分点的这一种可再生能源比例。
所以这个循环,一下子就加快了。所以讲的我们这个所谓三头在外起点很低,其实最核心的一个就是技术在外,你没有技术,你有原料,有市场,有设备,你没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